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羅傑軍 博客

傑出人民軍隊 永遠戰無不勝

 
 
 

日志

 
 
关于我

出生于八一建军节和军人家庭的我,与杰出的人民军队有着特殊情结:父子两代军人,名字是杰出的人民军队的缩写,人生中有过无怨无悔的军旅生涯。我幸运、我自豪、我奋进!

【转载】古代书论  

2017-04-08 19:14:34|  分类: 书画资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夜风《古代书论》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

编辑:夜风

古代书论 - 夜风 - 夜风书画博客

【秦朝书论】
李斯·用笔法    
【两汉书论】
赵壹·非草书 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    
【魏晋书论】
钟繇·用笔法 卫铄·笔阵图 卫恒·四体书势
王羲之·自论书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索靖·草书状 成公绥·隶书体
【南北朝隋】
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论书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草书状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释智果·心成颂    
【唐代书论】
孙过庭·书谱序 张怀瓘·书断 欧阳询·八诀
欧阳询·传授诀 欧阳询·用笔论 欧阳询·三十六法
虞世南·书旨述 虞世南·笔髓论 李世民·指意
徐浩·论书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法书要录·张彦远    
【宋代书论】
欧阳修·六一论书 苏轼·论书 黄庭坚·论书
米芾·海岳名言 赵构·翰墨志 姜夔·续书谱
宝章待访录·米芾    
【元代书论】
学古编·吾丘衍 衍极·郑枃 翰林要诀·陈绎曾
书法三昧·佚名 法书考·盛熙明  
【明代书论】
书指·汤临初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冯班·钝吟书要
祝允明·奴书订 祝允明·评书 法书通释·张绅
书品·杨慎 童学书程·丰坊 墨池琐录·杨慎
书诀·丰坊 书法雅言·项穆 四友斋书论·何良俊
大书长语·费瀛 书法纶贯·宋啬 寒山帚谈·赵宧光
书法离钩·潘之淙  
【清代书论】
刘熙载·书概 包世臣·艺舟双楫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朱履贞·书学捷要 阮元·南北书派论 阮元·北碑南帖论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 何绍基·论书 傅山·作字示儿孙
傅山·散论  

古代书论66例

1、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句

2、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句
3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句
4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蔡邕《笔论》

5、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钟繇笔法句
 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句
 7、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赵壹非草书句
 8、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卫铄《笔阵图》句
 9、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书论句
 10、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11、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论书》
12、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
13、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句
14、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孙过庭书谱句
15、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句
16、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句
17、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孙过庭书谱句
18、文则数语,方见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张怀瓘文字论句
19、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茫。——张怀瓘文字论句
20、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文字论句
21、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韩方明授笔要说句
22、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陆羽怀素别传句
23、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固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24、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黄庭坚《题绎本法帖》
25、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黄庭坚《题绎本法帖》
26、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宽绰而有馀,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磨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沼。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黄庭坚《书赠福州陈继月》
27、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理解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议》
28、书法备于正书(注:正书并非单指楷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东坡集句
29、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东坡次韵子由论书诗
30、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东坡集句
31、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句
32、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东坡集句
33、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意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羡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山谷题跋句
34、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句
35、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便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宣言。——张怀瓘《六体书论》
36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张怀瓘《书断》
37、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也。杜本《论书》
38、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黄庭坚论书句
39、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文集句40、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黄庭坚《山谷文集》句
41、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黄庭坚论书句
42、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山谷文集句
43、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米芾海岳名言句
44、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米芾海岳名言句
45、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米芾自述学书帖句
46、壮年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句47、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其不学臆断,悉扫去之。——赵构翰墨志句
48、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姜夔续书谱句
49、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姜夔续书谱句
50、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松雪斋文集句
51、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刘熙载《艺概》
52、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法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赵孟頫《昆山志》
53、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句
54、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句
55、字之中点画重并者,随宜屈伸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子。——陈绎曾翰林要诀句
56、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清?傅山
57、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项穆书法雅言句
58、书之法则,点画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异,犹同源分派,共树殊枝者。——项穆书法雅言句
59、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项穆书法雅言句
60、古人名迹,愈阅愈作,仆性善草书,每一阅,必有所得,益知古人不易到也.——文彭六砚斋二笔句
61、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难。——明汤临初《书指》
62、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
63、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
64、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刘熙载《艺概.书概》
65、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
66、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刘熙载《艺概》

 书论集萃 · 笔势

        1、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2、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恬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

  3、夫任笔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险放之姿,疏纵无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明.项穆《书法雅言》

  4、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著,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5、故讨论体势,奇偶为无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6、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7、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8、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9、作字须有 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0、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11、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12、平者,稳重也。侧者,取势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13、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素,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宋.姜夔《续书谱》

  14、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唐.张怀灌《书断》

  16、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7、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其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厉而乏雅。---明.项穆《书法雅言》

  18、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东汉.蔡邕《九势》
   19、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20、放纵宜存气力,势笔取势。----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21、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萧衍《草书诀》
  22、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正在腕前,文武贵于笔下,出没须有起伏,开瞌籍乎阴阳。----清.冯武《书法正传》
  23、观其笔势生熟,姿态端妍,概可变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24、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清.冯武《书法正传》
  25、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端倪矣。----清.王澍《论书剩语》
  26、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遂为生动,何相谬之甚也!盖气者,有笔气,有伯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气韵,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矣
  27、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   
    28、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学至解得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
  29、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清.王澍《论书剩语》
  30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壮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1、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异,干湿得当,不滞不枯,使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得此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清.唐岱《绘事发微》
  32、大山之里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欺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曲直之说至显,而以为愚人不知,则其理正道于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3、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34、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秦《四溟诗话》
  35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灵通,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6、作者一法,观者两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7、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显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槐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驾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清.梁章钜《学字》

破势与立势 


     1、破“字”势。七分阅读,三分写字。书没读好,字永远不耐品。读是修内功,写是练外功,千古共识。修的是精气神,历练气质;写的是点线面,手准脑熟。
    2、破“练”势。没有量变,不会有质变。临摹要下实功夫,在量中深谙笔墨工具的运用,掌握法度,熟练法度,运用法度。否则眼高手低。
    3、破“俗”势。必须认真临摹古代经典,好古薄今。经典碑帖是最好、最可靠、最圣洁的偶像。偶像易得,良师难寻。写得像古人,死也是生;追随今人大腕,生其实死。
    4、立“雅”势。实用为先,审美随后,经典范本,概莫如是。大俗则大雅,众人齿寒的,孤芳自赏,是孤魂野鬼,神佛悲怜。
    5、立“和”势。中和为上,奇在中之位,中在奇中列。至清则无鱼,鼓励各元素大矛盾,调和矛盾大团圆。纯净与苍白,面似而里别。中和与怪诞,质异分正邪。
    6、立“古”势。不要谈创新,以古解古,专与古人对话、比高低。不要自称一家,东家又西家,各写各的,秉性不同,写得绝不会相同,说了倒显浅薄。古贤耸立,难安户家。
    7、绝“家”势。是不是书法家,是后人鉴定与定名。凡是自以为是的,基本都不是。读好书、立好德、做好人、谋好活、临好摹、延好命,还有这可能。
    8、绝“妄”势。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纯洁兴趣,勇猛精进,月映天心,不名不利无我无他,无滞无碍存真存慧,妙盈神思,道环内外。
    9、绝“有”势。不懂书法,写不好。没有什么,我心空澈。

 

 

中国千年书法理论精髓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 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 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

●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载《艺概》;

●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书贴》
  ●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学书论》
  ●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巘《学书论》
  ●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巘《学书论》
  ●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巘《学书论》
  ●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巘《学书论》
  ●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巘《学书论》
  ●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瓘《书断》
  ●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载《艺概》
  ●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瓘《书艺》
  ●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艺概》
  ●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祁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书艺》
  ●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禅》
  ●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瓘《文字论》
  ●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瓘《书议》
  ●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瓘《书断》
  ●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文融《书画题跋》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香馆画跋》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
  ●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瓘】
  ●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 量其力【唐·张怀瓘】
  ●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 字怕练,马怕骑
  ● 字无百日功
  ● 拳要打,字要练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宋·米芾】
  ●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晋·索靖】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瓘】
  ●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瓘】
  ●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四、书法名家书论
  ●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张怀瓘: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评论这张
 
阅读(3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